《三国演义》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,成书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追捧。近年来,三国相关的影视作品也为扩大读者群体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所谓“少不读水浒,老不读三国”,身为青年一代应该多从三国的典故中领悟智慧的真谛,以便为自己的人生获取精神的食粮。
三国演义
曹操是三国中最具争议的人物,正史尚且评价其为奸雄,到了小说家这里,更是将其描写得奸诈无比。前几年通过易中天先生等人的解说,曹操这位被演义迷雾所笼罩的争议人物正在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。
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“曹操,至少是一个英雄。”曹孟德通过审时度势,掌握历史机遇,统一了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,为后来的我国大一统创造条件。单从这一点来说,曹操的功劳显而易见。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的三国讲座曹操八字分析,令很多读者开始进一步关注三国这段历史。让我们从演义的迷雾中探寻曹操的取胜之道,进而理解为何是曹操统一了我国的北方。
曹操慑于西凉马腾的崇高威望和强势军力,设计诱其进京,最终将其谋害。马腾之子马超为报父仇,举兵攻打曹操。曹军有苦于西凉军的骁勇,不得不深沟高垒,闭门不战。当韩遂增援马超时,曹操马上喜出望外。按理说敌人的部队越多,应该越是担忧才对,但是在曹操看来,不同心的敌人越多,只是给我方提供破绽而已。于是曹操设计让马超对韩遂起疑,促其内讧,打败了西凉军。这便是“抹书间韩遂”典故的由来。
马超影视剧照
曹操通过这次胜利总结出了八字秘诀:胜一人难,胜二人易。其实在整个演义中,曹操何尝不是屡屡通过这个秘诀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,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或强或弱的敌人。
袁绍曾经一度是曹操早年的战友,也曾经一度是令曹操伤透脑筋的死敌。袁绍鼎盛时兵强马壮,割据一方,再加上“四世三公”的显赫家世,似乎他才是统一我国北方的最为适当人选,但是历史时常不会按照常理出牌。袁绍意欲以优势兵力消灭曹操,结果在官渡之战中反被曹操所败。后来袁绍不堪惨败的精神重负,逐渐郁郁寡欢,吐血而亡。
袁绍向来宠爱幼子袁尚,对长子袁谭倒是不太待见,于是他在临终前把大权交给了袁尚。“废长立幼,取乱之道。”虽然袁尚是上一代主公指定的接班人,但是按照我国自古以来的继承制度,嫡长子袁谭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。于是袁氏集团的家臣fenlie 成两派,分别支持袁氏二子。
官渡之战
很多谋士建议曹操务必趁胜追击,机不可失,但是奇才郭嘉建议择日还师,静观其变。郭嘉认为袁氏集团内部矛盾深重,如果曹军马上采取攻势,那么袁氏二子势必联合抵抗;如果曹军作出撤军举动,说明袁氏的外部威胁已经减弱,那么袁氏二子反而极其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内讧。曹操依计南撤。此计立竿见影,果然很快传来袁氏二子出现冲突的消息。于是曹操拉一派,打一派,帮助袁谭打击袁尚。
袁尚势孤不敌,只好逃到了辽东公孙康处。郭嘉认为袁氏历来与公孙氏没有良好的外交关系,所以依然建议曹操不要穷追猛打,等待公孙康与袁尚出现矛盾。没过多久,公孙康果然杀死了袁尚,把首级献给曹操。可惜在这个过程中,郭嘉已经病卒于征讨乌桓的行军途中,年仅38岁。曹操原本计划百年之后托孤于郭嘉,不料其竟英年早逝,为此深感痛惜。
曹操平定河北袁氏以后,亦欲以优势兵力南征刘表。可是没等曹军打到荆州,刘表便忧惧相加,身染重病,不久就病死了。曹操真是一个幸运儿:刘表也是宠爱幼子胜过长子。于是刘表便把大权传给了幼子刘琮,荆州刘氏又是如出一辙地fenlie 成两派。当地豪族蔡瑁是刘琮的娘舅,掌控军权,自然是支持亲外甥。刘备此前投奔刘表,驻扎在新野,并且在荆州一带积累了深厚的人望。
赤壁之战
刘表死后,刘备支持刘表的长子刘琦,于是两人在得知刘琮降曹后,火速率部退往靠近孙权势力的江夏。话说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在与刘表的手下黄祖的激战中惨死的,孙、刘两家原有不共戴天之仇。如果此时智囊郭嘉尚在,定会建议曹操避免强攻江东,等待孙、刘互相火并,然后从中渔利。可是此时的曹操胜券在握,哪里等得了那么久?于是曹操派人递给孙权一封带有威胁性质的书信。孙权见信,勃然大怒,在周瑜和鲁肃的拥护下决定联合刘备,共拒曹军。最终孙、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。曹操就此失去了统一大江南北的最为适当良机。事后,曹操痛哭道:“若郭嘉在,我怎会有如此惨败?”
从曹操在官渡和赤壁两次大战的一胜一败中,可以总结出如此一个规律:当两个互相猜疑的势力靠近时,如果我方对这两个势力同时施加外部压力,那么他们必然联合对抗我方;相反,如果我方减弱自身的存在感,让对方两个势力认为外部威胁相对较弱,那么他们极可能从内部出现矛盾,最终走向对抗,出现为我所用的良机。人心隔肚皮,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。
“胜一人难,胜二人易。”如何把一人分化成二人,如何防止二人变成一人,曹操身上既有成功的经验,也有失败的教训,真可谓是我辈总结相关历史知识的最为适当人选。
历史的车轮总是喜欢重蹈覆辙。其实早在官渡之战以前,为了解决徐州问题,曹操的谋士荀彧便针对刘备、吕布、袁术三方势力之间的猜疑和矛盾,先后提出了“二虎竞食”和“驱虎吞狼”之策。当时刘备和吕布共同驻扎在徐州,关羽、张飞都是猛将,再加上温侯吕布,曹操想啃下这块硬骨头非常困难。猛将齐聚的徐州城看起来很难被正面攻下,但是毕竟一山难容二虎,如果先用计策分化徐州,那么拿下该城也就相对容易了。
于是荀彧首先提出了“二虎竞食”之策:曹操可以上表汉献帝,封刘备为徐州牧,并且授予密诏,让刘备诛杀吕布。此计成功与否,关键在于刘备的分析能力。刘备接诏,很快识破了曹操的计谋。于是刘备把密诏交给吕布,开诚布公地表明了自己和吕布的团结一致。吕布感激涕零,此计也便未能奏效。
荀彧影视剧照
一计不成,又生一计。荀彧通过“二虎竞食”失败的经验教训,很快分析出从刘备身上动脑筋很困难,于是他把“B计划”的关键人物设置为唯利是图的三姓家奴吕布。荀彧差人前往淮南袁术处挑拨离间,声称刘备打算攻打袁术。袁术听闻,暴跳如雷,随即调兵遣将,先发制人,攻打刘备。刘备虽然明知是曹操的计谋,但是无可奈何,只好整军迎战。
吕布向来不是池中之物,于是趁着刘备与袁术僵持的机会,夺取了徐州。刘备与吕布反目,曹操的意图终于达成。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,黄雀后面还有一个拿着弹弓的小孩在准备发射。此计正可谓计中有计,此便为“驱虎吞狼”之策。刘备与吕布的失和,导致了徐州实力的下降,为曹操最终夺取徐州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“胜一人难,胜二人易。”一人之力何其难聚,二人之分何其易成。人性的阴暗面正在于此。一人之力虽然难聚,但是只要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,势必可以创建旁人难以企及的功业。曹操的敌人们总是逐个被他分化瓦解,然后各个击破。那么曹操本人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团队的?为什么总是曹操分化别人,而不是别人分化曹操?这当然和曹操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。
当年袁绍仗着自己兵强马壮,挥师南下,志灭曹操。曹操阵营很快听闻了这个紧急军情。实力悬殊之巨,令曹操的部下惊恐万分。如果碰上刘表这样的庸主,自己先被吓死了曹操八字分析,随后势力集团随即分化。可是袁绍碰上的不是别人,正是曹操。曹操仰天大笑,随后对部下说道:“我最了解袁绍这个人了,他表面很厉害,其实胆小得要命,为人多疑,缺乏果断的魄力,贪小便宜,干不成大事。”
领导学告诉我们:领导要做下属的胆和眼。曹操看似简单而又自信的分析,让下属们有了和袁绍决一雌雄的胆量,也有了努力的目标。其实在实力悬殊之下,曹操对自身又有几成的胜算评估?**有太多的偶然性,不打几个回合,谁能保证打胜仗?但是如果连你曹某人也被吓破了胆,惊慌失措,下属们还愿意为你的安危荣辱而卖命么?反正这些下属们投降到袁绍帐下也可以谋个一官半职。曹操正是摸透了人心,所以故作自信,贬低袁绍,让下属们有了信心和希望。如何让别人肯为你卖命,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。
官渡之战
官渡大战,曹操以其出众的军事才能,最终以少胜多,击败袁绍。战后,曹军搜查袁绍军中的书信,发现很多曹操的亲信向袁绍献媚,实有通敌之嫌。有人建议曹操根据这些通敌的证据,查出内奸,严厉处置。曹操却不以为然,他认为:当年袁绍强盛的时候,连曹某人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江,何况手下那些人呢?只是曹某人站在风口浪尖上,才不得不与袁绍决一雌雄。于是曹操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,既往不咎。
曹操影视剧照
作为一个领导,能否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难处,这是获取人心的关键所在。曹操在创业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的团队,提升团队的凝聚力,做到聚众人之心为一人之心,所以曹操总是胜多败少,获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巨大优势。
“胜一人难,胜二人易。”曹操正是在自身不被分化的基础上,瓦解敌对阵营,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。《孙子兵法》有云: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熟读兵书的曹操正是领悟其中真谛,进而总结出了八字秘诀,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运用自如,无往不利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